70岁的张先生有20年的糖尿病病史,目前早晚两次注射胰岛素。每天定时吃双胍类降糖药。平时,他也严格饮食,常常感到有饥饿感。有一天半夜,张先生突然浑身出汗,头晕眼花,一测血糖发现只有2.3mmol/L。老伴知道他又低血糖了,马上冲了一杯糖水并拿出了苏打饼干。张先生吃了糖水和饼干后感觉舒服多了。但是,早上起来,测空腹血糖吓一跳:9.2mmol/L!这忽高忽低的血糖,让张先生感到手足无措。
多吃蔬菜、少食多餐,应对饥饿感
许多“糖友”像张先生一样,虽然知道饮食治疗的重要性,但常盲目过度饮食,每天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。其实,在合理饮食摄入量的前提下,应对饥饿感还是有办法的。
先,要做到少食多餐。以身高170厘米,体重 75千克的张先生为例,我们设计的饮食方案是:早餐75克主食、1只鸡蛋、1杯牛奶;午餐和晚餐各100克主食、75克~100克荤菜、250克新鲜蔬菜。两餐间要适当加餐,上午9点可食用三四片无糖饼干,下午2点可吃些小番茄或100克~150克含糖量低的水果。由于张先生晚餐前需要注射胰岛素,因此在临睡前还需吃75克苹果或柚子。适当增加餐次可维持血糖的性,但加餐时须特别注意“定时定量、加餐不加量”。
其次,可以选择一些高膳食纤维的食物,比如薯类(注意与主食交换)、绿叶菜、豆类等。膳食纤维可延缓肠道对糖及脂肪的吸收,可改善血脂异常、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增加饱腹感;同时可适当用粗粮替代部分精细米面制品;也可选择热量低、体积大、有助增加饱腹感的蔬菜,如冬瓜、番茄、黄瓜等。糖友们在饮食时好还是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走入误区。
老年“糖友”:晚十点小心低血糖
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。面色苍白、出汗、焦虑、心悸等是低血糖的典型症状,严重者甚至会昏迷。而老年人由于胰岛素分泌的能力迟缓,高峰往后推移,对低血糖的反应不敏感,容易在夜间或者餐前产生低血糖。一般时间出现在晚上6点钟,10点钟达到高峰。
那么,如何才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呢?先,需要密切监测血糖。因为也有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,所以,光靠感觉或症状并不能及时发现低血糖。在2010年中糖尿病防治指南中,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≤3.9mmol/L即属于低血糖。
其次,要避免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。胰岛素、磺脲类药物,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肝、肾功能不全者,容易引起低血糖。在治疗过程中,胰岛素、磺脲类药物应逐渐加量,避免加量过快。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按时进餐;在服药阶段还应避免强度过大的运动。
再次,糖尿病低血糖还与饮食过度有关。未按时进食,进食过少,该加餐时没有加餐,都会诱发低血糖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日常用餐必须定时定量,若进餐量少时需相应减少药量;在运动前需额外摄入碳水化合物(特别是运动前血糖<5.6mmol/L时);酒精能抑制糖异生的酶类导致低血糖的发生,糖友应避免酗酒或空腹饮酒。
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19号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