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先看看正常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时,躯体是如何自救的。
在人的一生中,或多或少都会有“低血糖”的体验,如延迟就餐,由于能及时主动的进食而得到纠正,没有任何躯体的或智能方面残疾的“痕迹”。如在地质灾害中被困多时没有食物摄取,血糖会逐渐下降,当降到某个临界点时,体内即迅速作出反应进行“自救”,先是胰岛素分泌迅速减少,这时肌肉、肝脏和脂肪组织这些平时从血循环中摄取葡萄糖的“大户人家” ,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减弱,输送葡萄糖的“通道”处于关闭状态,暂时被迫“断粮”,以保证有限的血糖提供给大脑,因为大脑对低血糖非常敏感,人可在低血糖发生数分钟内即陷入昏迷。但是,与上述组织不同,大脑摄取葡萄糖的“通道”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,受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很小。与此同时,升高血糖的激素也迅速分泌,使肝脏储存的糖原迅速分解成葡萄糖输送入血补充血糖,这样,大脑就不至于在短期内失去活力。尽管如此,这也只是权宜之计。肝脏储存的糖原仅仅100~150克,而大脑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约4~6克,10多个小时就被耗竭。大家都常有所闻,有人在地震中被困数天不吃不喝而“安然无恙”的,他们是如何“熬”过来的?
人体还另有一条可供发力的渠道获得能源支持,那就是打开体内的“粮仓”,即分解脂肪和肌肉组织。来自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可直接被“燃烧”氧化供能,脂肪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--“酮体”,后者可部分替代葡萄糖被大脑随手拈来“充饥”。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经分解变为氨基酸进入血循环,其中的“成糖”氨基酸经肝脏转换为葡萄糖释放入血,使低血糖得到进一步,生命得以有限维持。这也是长期饥饿骨瘦如柴的原因。
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19号
联系我们